找到相关内容366篇,用时7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圆测唯识思想研究(2)

    同时的先辈,难陀与净月是护法的先辈,胜友、胜子、智月据说是护法弟子。同样据《述记》载,之所以将以上诸论师列为十大论师,是由于他们都注释有世亲的唯识三十。而与他们同时的,比其中许多论师都更为重要的论师如陈那(约400-480)、无性(约450-530)和护月等之所以未排列在内,正是由于他们未曾注释过该。当然,这十大论师也并非全部注释三十的人,慈恩传卷二中尚记载有调伏光作有三十颂释。至于玄奘漏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0949333.html
  • 怎样突破凡圣关

    唯识三十》云;“此诸法胜义,亦即是真如,常如其性故,是唯识实性。”识性即识之体性,识的实体,既是真如,当然真如就是“真心”。《起信论》更立“心真如”一名,意显真如以心为体。所以该论又云;唯是一心,...所谓唯识无境者,《辩中边论》颂云:“识生变似义,有情,我及了,此境实非也,境无故识无。”此显示境由识变,而能变境之识有三:一是第八“阿赖耶识”,亦即根本识,二是第七,“末耶识,”三是“眼、耳、鼻、舌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0049596.html
  • 唯识三性说源流探微--兼评法相与唯识分宗说

    经过了见分和相分这一理论环节,把能缘的见分称为能分别,把所缘的相分称为所分别,唯识古学从诸识内在地裂变为能、所的思路出发,主张所缘境与能缘识不一不异,《唯识三十》曰:“是诸识转变,分别所分别,由此...唯识三性说源流探微--兼评法相与唯识分宗说  孟领*  内容提要:本文认为初期的三性说和五法说一样,都是为统摄宇宙万有和佛教义理而开演的理论模式;而中观二谛说则给予唯识三性说以思维方式的启发和价值...

    孟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3749691.html
  • 唯识论的价值

    密意说”?那就是权宜的说法。唯识经典甚至更明确地说,“一切法无自性”是“非了义”之说。《唯识三十》之二十三:“故佛密意说,一切法无性。”《成唯识论》解释道:“非性全无,说‘密意’言,显非了义。”(...和方法,并付诸实践,这就是行;修行须知最终目标并实现此目标,这就是果。以几部重要的唯识经典举例。  《解深密经》的体系,以胜义谛、八识、三自性和三无性为所观之境;以奢摩他(止)、毗钵舍那(观)和菩萨地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3849694.html
  •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(2)

    大学开讲《百法明门论》。唐大圆、张化声于武汉大学讲《唯识三十》景昌极、李证刚于东北大学宣讲唯识论,王恩详于成都大学教授佛学,梁启超也于清华大学等院校开讲佛教思想,宣讲他佛化了的东方人生哲学。佛学经过这...的法相唯识哲学,尤其反映了杨仁山的思想在近代社会思潮中的渗透。至于兴办僧学,流通经典这两项有形事业对于二十世纪佛教文化的贡献,则更是无有过之者。 第二节 兴办僧学及居士佛学的崛起  早在同治七年,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0549897.html
  • 陈鹏释译:唯识四论(2)

    成唯识论》。该论是玄奘根据印度十大论师对《唯识三十》(世亲著)的不同解释糅译而成。此译以护法论师的观点为主。]言精进一法在三根后,《百法》[注释:百法:指世亲的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。]则信后即言,何耶?曰:《唯识》乃立依次第[注释:立依次第:一种排列诸法(百法)的方法:目标在前,行动在后。这里指三根与精进的关系。],此乃因仍次第[注释:立依次第:一种排列百法次序的方法:因在前,果在后,这里指信、欲、精进...

    陈鹏释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5250002.html
  • 冯达庵著:佛教真面目(2)

    当可集成一部更完备之《大藏》也。   第三章 研究   第一节 法相宗   世亲继承无著学系,造《唯识三十》等大乘论五百部,广博精深;弟子未能遍学,各取部分要理而研究之。传唯识学而作释论者甚众;著名...三千;一行笔受,共成七卷。复出《苏悉地经》、《苏婆呼童子经》各三卷,皆密乘之较浅者。尚有密法十余种,传(宋高僧传)录(开贞两录)皆未纪载;以非密宗行人不及知也。中以《大日经广大仪轨》三卷为至宝,即...

    冯达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4250123.html
  •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事业——《 续·我的佛教观》

    。著有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、《辩中边论》、《唯识三十》、《十地经论》、《摄大乘论乘》等。据说著有小乘五百部、大乘五百部,有“千部论主”之称。],他们的生卒年代都不固定。学者们的说法有的相差100年乃至...  池 田 在印度,不论是释尊还是龙树、无著[无著(Asariga),生卒年月不详,据传5世纪出生于印度西北部健驮罗地方。最初修行小乘佛教。不能满足而转向大乘。后学大乘唯识,著《摄大乘论》、《大乘...

    池田大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2750341.html
  • 佛教在印度和中国传播的进程

    识相的说明,主要是在三种能变相。唯识三十说:“由假说我法,有种种相转,彼依识所变。”也就是说,宇宙万有的现象界,都是由于识的转变而出现。这识的转变,有三种能变之相:一是异熟能变---第八阿赖耶识;二是...第二次结集之后,在对律的态度上,虽已分成上座大众两部。在教团的义理上,尚未有显著的对立现象。但到阿育王的时代(即佛灭后二百三十多年,即公元前二六八年),则已从律制的争执发展为义理的辩论,而且进步自由的...

    耀 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5250844.html
  • 怎样读“妙云集”(1)

    三十”、“二十”等,则为较精华的论著。关于唯识,还有一本“唯识学探源”可看,导师的著作谈唯识者不多,但所提出者,必为最精要,最难以处理的问题,可以说是深入浅出的著作。  第三本要谈的则是“大乘起信...,心里记得不少异论,所以阐读经论时,觉得到处是可引用的资料。我的立场是佛法,不是宗派,所以超然的去理解异论,探求异说的原因。如‘摄大乘论讲记’的“附论”中,列举唯识经论对唯识变的说明,条理出:重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051811.html